从一本书,读一座城

最新信息

从一本书,读一座城
2024-04-18 10:05:00
金山之上,观潮读城、品书探“密”。
  4月16日,《潮州密码》在潮州金山书院举行新书首发式。围绕着“探寻潮州密码开拓读城视角”主题,金山书院“金山观潮”2024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举办读城分享会。
  《潮州密码》脱胎于《南方日报·潮州观察》“潮州密码”专栏,选取一批最有潮州特色的文化符号进行解读,通过破解符号里的密码来认识潮州、读懂潮州。该书有“文脉”“地标”“英贤”“艺韵”四个篇章,从不同的视角切入对潮州文化的研究与解释。
  如果说《潮州密码》是以“媒体著史”的方式解读潮州,那么读城分享会则为读者读书、读城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。分享会上,学者、文学家、艺术家、本书主笔从《潮州密码》出发,以书读城、谈古论今,带领读者再一次“解密”潮州,以更加多元的视角了解、理解身处的这座城市。
  文:董志豪刘梓薇
  图:许钰敏
  解锁封面细节读古代经济密码
  初次拿到《潮州密码》一书,潮州文史学家陈贤武就对封面的设计巧思赞叹不已。“书的封面封皮,就‘藏’着很多潮州密码。”陈贤武小心解开结绳,轻轻打开封皮,阅书前的这种仪式感,仿佛就在解码。“犹如推开一扇门一样,接着我们就可以看到封面上‘联登’‘科甲’两个门簪,它就像一个密码,勾起读者对解读潮州文化符号的兴趣。”
  还未翻阅内文,陈贤武对封面蕴藏的文化符号已有讲不完的话。在读城分享会上,陈贤武拿起手中的《潮州密码》向观众展示封面所含的信息量。“‘联登’‘科甲’,意思是成群结队的人考上举人进士。这体现了古代潮州人对读书人、对科举取士的重视。再看封皮上的这幅画,是张宝在潮州游玩时所画的《湘桥仙迹》,可以说是第一幅描绘潮州古城的画作。从图上可以看到很多商船停留在广济桥边,这是因为商船来到这里已是夜晚,客商必须住宿,等待次日交了关税才能通行。”
  陈贤武介绍,古代的盐在经济上起到硬通货的作用,潮州古代盐业发达,是广东盐税的重要来源。潮州府管辖下4个盐场的盐都汇集于此,再通过广济桥掣配,经韩江运输到3个省2个州29个县。《湘桥仙迹》中诗句“片片帆飞蝴蝶势”描绘了当时韩江上广济桥边商船往来的热闹景象。可以见得,韩江是潮州重要的交通大动脉,广济桥也见证了古代潮州经济最发达的时期。
  经济发达,带动文化繁荣。陈贤武指着《湘桥仙迹》上的细节讲道:“我们可以看到左下方凤凰洲的奎星阁,这是古代潮州所建的庇护古城文化昌盛、人才辈出的风水建筑,上面有‘经文纬武’‘耀文丽天’等匾额,体现了对文化知识的追求和对人才的渴望。”
  《潮州密码》中写道:“韩江流经潮州的河段,河面开阔,江心水急。《永乐大典》记载,‘由东以入广者,至潮有一江之阻’,‘老于操舟者且自恐’。直至南宋乾道七年(1171年),潮州知州曾汪以86艘船相互连接而成浮桥,结束了韩江两岸东西相隔的历史。历任知府知州接力修桥的历史也从这时开始了。从南宋乾道七年(1171年)始建至明嘉靖九年(1530年)形成‘十八梭船廿四洲’的格局,历时359年,令人惊叹。”
  在陈贤武看来,广济桥不仅是古代潮州的交通大动脉、经济大动脉,也是文化大动脉,著名的潮州八景大部分都是围绕广济桥来做文章,以桥为核心的这些意象,凝聚了众多先贤的智慧以及文人志士的精神内核,影响着世世代代的潮州人。
  作为中国四大古桥之一,广济桥不仅在桥梁建筑上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,它也是潮州人的精神地标,见证着潮州的历史,承载着潮人的故事。“修筑广济桥沟通两岸后,由于商贸往来频繁,广济桥上出现了‘桥市’,有人提篮叫卖、有人摆摊吆喝。”陈贤武向读者打了个生动的比方:“那景象比现在广州的北京路还热闹!”
  重走人物足迹读城市文学密码
  “书本中的每一个饶有趣味的个案探寻,任何一个问题的探讨,或走访实地采访,或采访了相当多的专家,让它具有相当的专业性。同时,相较于体系化的、严谨的学术论著,书本以媒体视角带领读者共同探寻潮州文化,还让读者更有亲切感。”手捧《潮州密码》,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、潮州市作家协会主席陈培浩道出了他的读书感受。
  在陈培浩看来,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收入的提高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享受到旅游带来的乐趣,着迷于城市风光。然而真正懂得读城者并不多。“到了一个城市,我们不仅仅是看这个城市的现在,还应该看这个城市的历史、文化。”陈培浩说,解锁一座城市,需掌握其文化密码。
  “《潮州密码》提供了深入潮州这座古城的密码和桥梁。”陈培浩提及,潮州可在辖区民宿客栈投放一批《潮州密码》,给来潮游客提供一个深入了解潮州的渠道与桥梁,让外来者深入了解镇海楼、潮州西湖等地标以及潮州文脉、杰出人物代表。
  “对于旅人,这是一册实用的潮州旅行文化指南;对于潮人,这是重新打量熟悉斯土斯民的美好文化实践。”在陈培浩看来,《潮州密码》不仅能帮助外地游客架起一道桥梁,于本地人来讲,这本书能让阅读者重新打量这片熟悉的土地和文化。
  陈培浩以自身为例分享道,相比此前的一次经历,此次再登金山书院感受格外不同。“由于一直生活在潮州,很多人对于潮州文化的一些特点会熟视无睹。”陈培浩说,不少本地市民会说潮州没有什么风景,但实际上潮州许许多多的地方不仅有景,还藏着历史和文脉。
  如何以文学读城?陈培浩提出三个层面的见解。第一个层面,可以读城市当中跟文学作品相关的内容,如了解城市曾有过的作家、文学人物。第二个层面可以读文学作品中的城市,看不同人如何来描写这座城市。第三个层面,以想象的方式来阅读这座城市。
  “读人”也是在“读城”。陈培浩认为,每个人物都会产生或形成独有的生命轨迹、文学思想,这些能为当下某个城市在文学方面提供众多信息与启示。潮州有各种各样的文学人物,如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足迹的洪灵菲、戴平万、陈波儿、冯铿等。但想要读懂城市中的文学人物,还是需要真正进入文学人物的文学心灵、文学思想中去。现如今,多数地方都有文学名人的故居,这些地方会吸引游客打卡参观。“重走文学人物在潮州的某段足迹,也是‘文学读城’的一种方式。”
  品赏艺术地标读文脉传承密码
  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兼职副主席,潮州市文联党组成员、副主席许利荣则以文艺角度解码潮州山水。
  《潮州密码》提到,“韩愈离开潮州后,中原霸主几经转移,但潮州山水始终以‘韩’命名。”“潮籍爱国实业家陈伟南曾在詹安泰任教韩师期间就读韩师,詹安泰推介饶宗颐代课的故事他至今铭记。当时因詹安泰生病休养,需要一名代课教师,詹安泰推荐了当时不足20岁的饶宗颐。”
  在读《潮州密码》后,许利荣有感:“韩山因韩愈而得名,因立韩祠而成名,因置韩师而驰名。”在他看来,韩山是文学的韩山,是潮州文脉的重要承载地。历史中的韩山,有着文学家韩愈、诗人丘逢甲、岭南词宗詹安泰、国学泰斗饶宗颐的身影,他们有着浓浓的家国情怀。把这些史实与地标结合起来看,自然而然地,就明白韩山为什么能走出中山大学第一任校长邹鲁,著名哲学家陈唯实,国际摄影大师陈复礼,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,爱国侨领陈伟南、林进华、陈汉士等。“正是因为文学的韩山这种文脉传承,使得潮州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。”许利荣说。
  许利荣认为,潮州西湖是“书法的湖”。潮州西湖背靠葫芦山,葫芦山摩崖石刻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据悉,西湖摩崖石刻现存130多处,石刻年代自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至中华民国均有,内容主要包括官府文告、记事胜游、诗词揽胜、科举题名、景物抒怀、重要记事、景点命名等,书体则篆、隶、楷、行、草均有,被誉为“潮州历史的橱窗”“书法艺术的长廊”。
  作为一名资深的书法爱好者,许利荣曾经多次观察欣赏过这些摩崖石刻。“每一处摩崖石刻都体现出那个时代的书写特点。”许利荣说,唐的法度森严,宋的意趣生动,明的遒劲疏朗,清的金石浑厚,确实蔚为大观。而在西湖里的亭台楼阁,寺庙宫观中,又有不少今人书写的楹联、中堂、匾额,大多也有较高的书法艺术造诣。
  “《潮州密码》中讲到西湖的摩崖石刻,让我与西湖的距离一下子又拉近了。”许利荣对书中此节记忆犹新。他认为,葫芦山的《湖山图画》字体之恢弘、大气、苍茫,堪称西湖130处摩崖石刻中的精品,也是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。
  如何让更多人参与研究潮州、展示潮州?如何发挥多种门类艺术家的优势,用多元艺术表达方式读懂一座城市,让传统文化有更多创新表达?
  许利荣从《潮州密码》一书创作并出版的经历谈及,通过“媒体著史”的尝试,《潮州密码》把厚重的潮州文化做得更轻松更吸引人,使城市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获得更多的流量。在他看来,应充分发挥媒体在传播方面的优势,推动媒体担当重任,做专家型媒体、创新型媒体、融合型媒体,与各文艺家协会深度合作,读懂城市,读懂文艺,迸发出传统文化的新魅力。
  讲好潮州故事读媒体著史密码
  与潮州阔别一年,这次参加《潮州密码》新书发布会和读城分享会,原《南方日报·潮州观察》《潮州密码》主笔、现“星球研究所”编辑肖燕菁觉得“像是回来参加一场考试,等待专家和读者的检阅”。
  在潮州的两年时间里,她在《南方日报·潮州观察》“潮州密码”专栏上发表超30篇文章。令人惊讶的是,作为《潮州密码》的主笔,肖燕菁并不是潮州人,而是一位“95后”的福建女孩。不过,肖燕菁认为潮汕与福建同为闽文化系统,本就存在诸多相似之处,这也帮助她在采写“潮州密码”过程中可以更好融入潮州,更快“入戏”。
  “作为福建人,刚开始采写‘潮州密码’栏目相关文章时的感觉是熟悉。福建与潮州的民俗风情、语言口音、饮食习惯、宗族文化等有着诸多相似之处。种种的相似,会让你比较快地理解潮州的文化基底,比较容易理解潮州人的生活状态、思维方式等,在此基础上接触它文化系统内部一些符号,比如说民俗、工夫茶、饮食、建筑等,把它们放在某一个具体的语境里面,再去进行更深入的理解。”
  对肖燕菁来说,与专家对话、与文献相处,占据了她在潮州的大部分时间。她回忆,在刚开始采写“潮州密码”时,因为不是某一方面的专家,很多时候会借助一些专家的资源,从与他们的对话中获取相关信息,再根据采访内容,请他们提供或者推荐一些书籍。“比如说有些专家学者自己是有作品的,就要去阅读相关的著作,有时要去网上查论文,找其他不同领域的史料来佐证一些观点,就像在写小论文一样,用学术的水准来要求自己。”
  通过采访专家、研究文献资料,肖燕菁慢慢对潮州文化有了更具体更细致的了解,深感虽同属闽文化系统,但闽南、潮州、莆仙之间仍有细微的差别。同为中原南迁移民,但因历史际遇、地理环境不同,最终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。
  如今,肖燕菁进入自媒体行列,就职于“星球研究所”公众号。在读城分享会上,肖燕菁向观众分享她参与《潮州密码》编写经历的同时,也探讨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潮州文化呈现上的差异和优势。她认为,新闻媒体本身的特性决定了报纸解读潮州文化的视角是细水长流、亲和的,也是更具体、扎实的,而新媒体会更注重采撷潮州文化中最重要、最核心、最特别的内容,通过丰富的呈现形式来突出,但不管是哪种形式,保持专业性是非常重要的。
  “这次回来有人问我,为什么《潮州密码》会呈现这样的效果,我的回答也很简单,就是尽力做好,以及对地方文化与知识本身存有敬畏之心。新闻媒体的特性决定了多数新闻稿件重视可读性,即如何迅速吸引读者眼球。但记者也是普通人,对地方历史文化也有着普通人应有的求知欲。对于《潮州密码》,我更多希望从专业性角度思考,如何保证基本逻辑的顺畅、表达的准确、引述的专业。在这一基础上,我想作为‘普通人’的记者,会依据自己的表达习惯、成文风格去书写,把潮州故事讲好给读者听。”
(文章来源:南方日报)
免责申明: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,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。

从一本书,读一座城

sitemap.xml sitemap2.xml sitemap3.xml sitemap4.xml